2021年10月26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五屆理事會第五次會議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召開。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梁嘉琨代表五屆理事會作了題為《堅持服務宗旨促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報告。《報告》回顧了今年以來協會的主要工作,提出了2022年重點工作思路。
《報告》指出,今年以來,協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本著“面向行業、立足轉型、服務基層、礦工至上”的工作思路,深化自身改革,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實效,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組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煤炭報等新聞媒體和部分煤炭企業有關負責同志赴煤炭企業走訪調研;召開煤炭行業慶祝建黨100周年座談會和“煤礦工人跟黨走”文藝匯演;組織集中收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盛況;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形成“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20項,并逐項抓好落實;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專題報道和主題征文活動,創新推出《安源精神永放光芒》《回望百年路—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日子》等一批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文化作品。
開展慶祝建黨100周年系列活動,是煤炭行業向黨的百年華誕獻禮的具體行動,表達全國幾百萬煤礦工人的共同心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煤炭工業輝煌的今天,煤礦工人感黨恩、聽黨話、永遠跟黨走!煤炭行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最早傳播的行業之一。永葆先進性是行業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對未來最好的回答。回望百年路、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黨的根本宗旨,貫徹新發展理念,扛起能源兜底保障歷史使命,推動煤炭工業向更加低碳、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闊步前進。
(二)推進煤炭市場化體系建設,落實保供穩價各項舉措。聯合11家大型煤炭企業發出保供穩價倡議,提高中長期合同兌現率,加強行業自律,引導市場價格理性回歸;充分發揮動力煤“5+1”、“7+2”等大型煤炭企業協調機制作用,主動承擔煤炭增產保供社會責任,積極挖潛增產,全力保障煤炭安全穩定供應,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的充分肯定;開展煤炭市場分析和調研工作,深入主要產煤省區大型企業,向國家有關部門報送情況,提出保供穩價政策建議;推動大型煤炭與電力企業簽訂煤炭中長協合同,嚴格執行“基準價+浮動價”定價機制,補簽四季度煤炭中長期合同,銜接鐵路運力,推動東北地區電熱用煤中長期合同全覆蓋;舉辦2021夏季全國煤炭交易會。
(三)發布《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形成了《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和涵蓋地質勘查、基本建設、科技發展、結構調整、煤炭市場體系建設、現代煤化工、裝備制造、人才隊伍建設、兩化融合、文化建設、知識產權、標準化等十二個專業領域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主線、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為煤炭企業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把握高質量發展內涵要求,制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參考。
(四)開展政策研究,反映企業訴求,提出意見建議。構建了與國家有關部門定期交流機制,及時建言獻策、反映行業訴求;多篇研究報告得到有關部門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提出的建議為有關部門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五)推動科技創新,建立健全技術服務體系。召開第九次全國煤炭工業科技大會,總結“十三五”煤炭科技取得的成績,提出“十四五”科技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完成了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換屆工作,成立了22個專家委員會,集聚全行業1300多名專家;舉辦系列高端前沿學術論壇,邀請行業內外知名科學家開展系列學術講座;聚焦煤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依托產業協同創新共同體推進煤炭清潔轉化、煤礦智能化、綠色礦山、沖擊地壓、瓦斯防治等領域協同創新;健全完善成果轉化對接服務機制,建立了協會團體標準體系,為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奠定基礎。
(六)推進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建設,促進主業轉型升級。安全高效礦井(露天)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國建成安全高效煤礦973處、安全高效集團(礦區)51家,建成百萬噸采煤隊595個(其中,千萬噸采煤隊7個)。據統計,973處安全高效煤礦平均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9.4%,平均綜合單產15.485萬t/月,掘進工作面平均單進274.17m/(個?月),井工煤礦原煤工效達到13.916t/工,百萬噸死亡率降至0.0013,安全高效煤礦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上灣煤礦8.8米大采高綜采工作面創出裝機功率、采高、設備總重量、回采工效四個世界第一。
(七)推進全國煤炭行業老礦區轉型發展。為促進老礦區轉型發展,協會在徐州市召開“全國煤炭行業老礦區轉型發展現場會”,徐礦集團、開灤集團、山東能源集團、平煤神馬集團、晉能控股集團等五家企業介紹了轉型發展經驗,提煉形成了“以煤為基、理念創新、產業引領、礦地融合、山水共生”發展模式,為全國老礦區轉型發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鑒,引起了全行業的高度關注和廣泛支持。近期協會還將發布《煤炭行業老礦區“十四五”轉型發展指導意見》。
(八)著力提升煤礦職工的業務技能和綜合素質。舉辦“山西焦煤杯”第十屆全國煤炭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三屆鐵路技能大賽,來自近百家煤炭企業的千名選手同臺競技;國家開放大學煤炭學院2021年實現招生6000人,目前在校生達到1.5萬余人,煤炭遠教網點擊量累計突破6億次,今年以來全網學習時長達到252萬小時,學習次數達到2007萬次;利用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培訓職業經理人72人、高級管理人員102人、班組長240人、智能化綜采工作面技術人員199人;2021年全行業2名同志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中華技能大獎”稱號、8名同志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1家單位和2名同志分別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單位和突出貢獻個人稱號。
(九)推動企業管理創新,促進企業管理現代化。成立煤炭行業標桿中心,印發了《煤炭行業對標工作機制(試行)》;開展《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央煤炭企業與世界一流煤炭企業的比較研究》,為引導煤炭企業創新發展、打造領軍型企業、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舉辦11期煤炭企業管理創新大講壇,邀請15位大型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和專家學者線上授課,累計收看人數超過10萬人次。
(十)弘揚煤礦精神,推進礦區文化建設。組織中國煤礦體育代表團參加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煤礦大旗在賽場高高飄揚,展現了煤礦行業良好的精神風貌;聯合中國能源化學工會啟動“尋找感動中國的礦工”活動,與會員企業聯合舉辦首屆煤礦職工藝術節,弘揚煤礦精神,塑造新時代現代煤炭企業的形象,活躍礦區文化生活,展示了煤礦工人風采,促進行業精神文明建設。
(十一)代管協會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代管協會是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年度工作總體部署下,各專業協會結合工作特點,在強化運行協調、監測預警和市場體系建設,推動煤炭基本建設技術進步,促進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打造各類信息產品,推動煤機裝備智能化,推動煤炭行業文化繁榮,促進企業文化、職工體育、煤炭教育事業發展,助力行業科技創新等方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服務基層能力顯著增強。
(十二)強化自身建設,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協會。深化協會支撐體系、工作平臺、工作品牌建設。完善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內部審計工作。加強薪酬管理和勞動保障服務。提升協會職工業務能力,開展了綜合辦公、財務等專項培訓。加大干部輪崗交流,特別是加大了青年干部培養使用力度,開展與會員單位的雙向掛職,加強與代管協會和所屬單位人才共建。鼓勵干部職工貼近基層、貼近一線、貼近群眾,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從實際出發反映訴求。加強分支機構管理,提高協會工作的協同性。認真履行代管職責,加強涉及行業發展重大問題和日常工作協調,為代管協會開展業務創造條件,提供必要支持。
《報告》強調,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是推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今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煤炭工業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明確了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明確了煤炭工業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明確了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強調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為新時代煤炭行業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行業協會發揮作用提供了新機遇。與此同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國際能源供需形勢變化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我國煤炭行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一刀切”、運動式“去煤化”影響行業平穩運行,去產能煤礦資產債務處置和人員安置等政策措施難以落地落實,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突出,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這給行業改革發展帶來影響。
《報告》提出,根據新的形勢、新的任務,2022年協會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煤炭工業健康發展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著力加強思想政治引領,著力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化支撐體系、服務平臺和品牌建設,提高協會凝聚力、影響力和綜合實力,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一流協會,為促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一是突出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推進煤炭工業“十四五”規劃實施;三是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煤炭生產力總體水平;四是突出推動煤炭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企業創新管理、提質增效;五是深化煤炭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煤炭市場平穩有序;六是強化行業基礎能力建設,促進煤炭結構調整與轉型發展;七是完善行業教育培訓體系,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八是踐行服務宗旨,提升協會服務水平和發展實力。
《報告》要求,牢記“為礦工謀幸福、為行業謀發展”的初心和使命,貼近基層、貼近一線、貼近礦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掌握基層真實情況和第一手資料,想會員所想、急會員所急、顧會員所盼,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形成政策建議,反映企業訴求,真心實意為企業和職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辦成事。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