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和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指導意見刪除了眾多具體指標性表述,但大的梗概沒有變化。
資深人員表示,這個指導意見可謂姍姍來遲,相比征求意見稿,碳達峰的時間節點出現較大變化,從2025年拖后到2030年,刪掉了“力爭率先實現碳排放達峰”這個表述,指導意見更切合實際情況,有利于鋼鐵行業有序推進碳減排,避免激進整治。此外,征求意見稿提出“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20%以上,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均降低5%以上,此次文件的表述是“研究落實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總量、產能利用率等為依據的差別化調控政策”,便于今后開展調控。
意見稿中有如下表述,“力爭前5位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40%,前10位鋼鐵企業產業集中度達到60%;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總產量 比例提升至15%以上,力爭達到20%;廢鋼比達到 30%”,在正式稿中,只剩下“鼓勵電爐鋼產量占粗鋼產量的比例達到15%”。不少調控目標沒必要給出太明確的時間指引,而繼續進行指標指引的那部分,足見重要,電爐鋼就是廢鋼冶煉,此前政府對廢鋼回收有所限制,近兩年為了減少碳排放,政府鼓勵廢鋼回收利用。
她認為,政府對新增鋼鐵產能很有控制力,但對存量產能擴建方面一直是個漏洞,存量產能可以通過技改等方式擴建,還被認為是企業管理先進,技術進步,《指導意見》為了防范存量產能變相擴產,以碳排、能耗放來進行控制,基本上將產能鎖死。
相比征求意見稿,正式稿增加了鼓勵初級產品進口的內容,這是為了增加半成品、初級品的進口,減少碳排放。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總工程師李新創解讀,《指導意見》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作為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目標任務,提出了研發投入1.5%以上的資金保障目標,重點突出了智能化發展新要求,提出“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80%左右,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達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廠”三大目標,并制定了“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任務,提出了智能制造行動、建設大數據中心、推進智慧物流、構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等具體措施。
在結構優化方面,從產業集中度、工藝結構、產業布局、供給格局四個方面提出了發展目標任務,要求實現集聚化發展,電爐鋼比例達到15%以上,提出了“嚴禁新增鋼鐵產能”“優化產業布局結構”“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有序發展電爐煉鋼”“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提升開放合作水平”等6個方面具體措施。
關于節能減排,《指導意見》提出了5個方面的目標要求,不但有超低排放改造80%以上、噸鋼綜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資源消耗強度降低10%以上的3個量化指標要求,也有產業耦合發展、2030年碳達峰等導向性目標任務。
2020年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成立了“十四五”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研究專項研究小組,全程參與《關于促進中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編制過程。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與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